红磡海底隧道谁建的(香港“大动脉”红磡海底隧道)

时间: 2024-11-15 08:00:23


早期的红磡海底隧道铜锣湾入口

海底隧道,简称红隧海隧旧隧,因隧道在九龙着陆点位于红磡湾,故多称为红磡海底隧道,是香港首条连贯香港岛九龙半岛的过海行车隧道,是香港以至世界最繁忙的行车隧道之一,隧道人员获授权执行香港法例368章《行车隧道(政府)条例》。

沿革

香港最早草拟跨越维多利亚港的基建设施,可追溯到1901年;而在20年后,港英政府亦曾经提出维港大桥的蓝图。大桥以中环毕打街为起点,延伸至尖沙咀广东道,同时可供汽车、电车、人力车及行人使用。而战后1948年发表的《亚拔高比报告》,首次提出以海底隧道形式,从尖沙咀来往中环,以纾缓交通及完善维港两岸的运输系统。

跨海大桥方案


维多利亚港跨海大桥之模拟图片

1961年,维多利亚发展有限公司提出兴建维港跨海大桥的方案,大桥两岸的出入口跟现在的红磡海底隧道相若。此方案与当时海底隧道方案竞争,不过政府最后选择海底隧道,基于以下主要原因:拟议大桥最高点达400米,会对在启德机场升降的飞机造成危险大桥较容易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如果大桥发生重大事故,将有机会截断来往鲤鱼门尖沙咀的航道港英政府锐意开拓铜锣湾红磡尖沙咀经济,决定隧道现有之出入口位置。1965年,锺士元预见四线行车隧道会迅速饱和,曾提出六线方案,惜因成本过高未获采纳。

概要

红磡海底隧道于1969年9月1日动工,由保华与英美两家建筑公司的联合体承建,于1972年8月2日通车,耗资港币3.2亿港元。隧道全长1,860米,以沉管方式建造,由15节钢制沉管组成,车速限制每小时70公里。由香港隧道有限公司“建造、营运、移转”形式兴建及经营,在1980年代起,当时两方的隧道出入口亦以中英文标示公司名称;唯专营权在1999年9月1日届满后,原本以中文标示公司名称部分被广告招牌挡上,而英文公司名称部分也在其后更改为“CROSS-HARBOUR TUNNEL”并沿用至今。隧道跨越维多利亚港,将九龙半岛香港岛两岸独立的道路网络连接起来。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于奇力岛,位于港岛铜锣湾避风塘当时的位置。因工程关系,该岛已与香港岛连接。北端出入口位于红磡湾填海区。收费广场位于红磡湾出口,共有16个收费亭,其中10个为人手收费亭,2个为专利巴士专用的快易通自动缴费亭,而余下4个为快易通专用的自动缴费亭。2017年12月3日起,驾车人士可以在海底隧道的人手收费亭,以八达通或本地发行的非接触式信用卡拍卡缴付隧道费。

接驳交通


红隧九龙入口位于港铁红磡站旁,由于东铁线于2022年5月15日前未能直接过海,不少新界东部的居民会先乘搭东铁线到红磡站,再前往红隧收费广场的巴士站再转乘过海巴士,特别在早上上班时间,过海隧道巴士站经常挤满乘客,排队上车的人龙有时更长至连接港铁红磡站的天桥。为此巴士公司会为部分路线于繁忙时间安排空车由过海隧道巴士站开出,疏导转车乘客。

通车仪式

1972年8月2日,第25任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主持启用剪彩仪式,宣布红磡海底隧道正式通车启用,由影视红星沈殿霞乘坐的一辆老爷车,随即驶过红磡海底隧道,成为第2位正式使用红磡海底隧道的市民。真正第1位正式使用的人是拍摄当天情况的摄影师。

使用状况

海底隧道是香港最繁忙的4线行车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其次为狮子山隧道。红隧4线双程行车的旧式设计,使隧道的行车流量早于1982年便告饱和,几乎全日都会出现交通挤塞。因此由1984年6月1日起,当局在隧道原有收费外,向所有车辆征收隧道税,冀减低流量,但成效甚微。后来政府决定建设东区海底隧道以分流部分车辆以减轻压力,东隧在1986至1989下半年期间兴建,但东隧往返港岛东九龙东,且行车时间长和距离较远,不及红隧方便,致使红隧交通依旧挤塞,更延续至今。据2021年资料显示,每月行车架次为约3,384,000架次,较另外两条跨越维多利亚港的海底隧道高。

挤塞情况


虽然先后有东区海底隧道西区海底隧道通车分流,但由于两隧收费较红隧高昂(收费由港币13元至200元不等),且地理位置又不及红隧方便,故红隧挤塞的情况不但未有改善,而且日益恶化,尤其在繁忙时间周末假日前夕,红隧交通必定瘫痪,连接红隧的道路,亦会严重挤塞,沙中线工程期间更影响部分路段,加重挤塞情况,甚至到午夜12时仍可见到车龙。而香港仔隧道亦受红隧倒塞的车龙影响,繁忙时间内有机会间歇性封闭,南港岛线于2016年12月28日通车后,香港仔隧道坚拿道天桥车流才稍为回落。各2015年红隧平均每日行车量达115,722架次,相比其设计用量8万架次,超出近半。其后东区海底隧道大老山隧道的30年专营权分别已于2016年8月7日及2018年7月11日届满,香港政府收回管理,但由于香港2号干线行车隧道位置相对香港1号干线行车隧道而言偏远,早已定位往返新界东九龙东港岛东,对分流红磡海底隧道挤塞帮助有限。加上香港3号干线西区海底隧道多次加价,即使中环湾仔绕道于2019年2月24日全面通车,西隧出口配套交通改善,但政府实施三隧分流告吹;东铁线红隧过海段已于2022年中投入服务,铁路能够取代部分过海巴士及私家车的需求,但估计要到2023年8月西区海底隧道的30年专营权届满并调整3条过海隧道的收费后,红隧挤塞情况才会有更明显改善。中环湾仔绕道于2019年2月24日全面通车后,告士打道维园道东区走廊的挤塞情况才稍为改善。

事件

宝珊道山泥倾泻事件

1972年6月18日晚上8时55分在香港香港岛半山区宝珊道发生的山泥倾泻驻港英军奉召到场救灾,更从九龙和新界的军营派出车队支援,并驶经尚未启用的红磡海底隧道。

管道维修

平日凌晨时份,红隧仅有的2条管道其中一条会停止使用以便维修。剩下的一条管道则会改为双程行车,并会收紧车速限制。2001年红隧曾无法在凌晨完成重铺路面的工程,使红隧在上班繁忙时间仍需要维持单管道行车,几乎完全瘫痪港岛和九龙的交通,车龙成“十字型”分成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段,分别由港岛东区的太古城伸至西区的西营盘,以及由九龙公主道窝打老道伸延至香港仔隧道香港岛南区

行车时间监察系统

近年运输署在海底隧道及其余两条海底隧道安装了行车时间监察系统,并在港九通往隧道的主要道路设置行车时间显示板,显示经3条隧道过海的预计行车时间,方便驾驶人士选择使用最方便的海底隧道及行车路线。


1970年代位于奇力岛入口


海底隧道红磡收费广场


海底隧道内观


海底隧道香港入口,顶部印上英文名称


海底隧道往香港方向巴士站,早上繁忙时间须安排大量巴士以接载乘客(摄于1999年5月)


在香港仔隧道出口的显示板,显示使用西区、东区及红磡海底隧道的时间


位于红隧的巴士站

流行文化

拆弹专家》:2017年上映的香港电影,由邱礼涛执导,刘德华投资监制兼领衔主演。电影后半部分讲述由在逃的头号通缉犯“火爆”洪继鹏(姜武饰)率领一群悍匪封锁红隧,并挟持及杀害人质,甚至不惜炸毁红隧,务求向香港警方爆炸品处理课警司及拆弹专家章在山(刘德华饰)报回在本片开头不久自己的犯罪团队被章在山出卖及被警方逮捕瓦解之仇(因本片开首讲述章在山是“火爆”洪继鹏犯罪团伙中的一名钻研爆破罪犯的卧底学徒;在一年半后,被列为在逃头号通缉犯的洪继鹏为了报被出卖之仇引章在山出马,就在香港红磡海底隧道里制造爆炸事件。)电影制作团队在昂船洲以1:1比例搭出了一小段红磡海底隧道及九龙侧隧道出入口,然后在片尾炸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