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论到底是什么(人格心理学之依附理论)
时间: 2024-07-30 09:30:22
1.什么是依附
依附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定义为婴儿和他的关爱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这种心理上的亲密关系居于人类生活的核心。依附理论探讨的是这种关系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一个婴儿在与周围人和物的交往中,会逐步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根据依附对象对自己日常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这种行为模型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自我稳定性,会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产生长期影响。
2.依附理论
2.1 鲍比的依附理论
约翰·鲍比认为依附是儿童与特定的人建立强烈的情感联结的一种本能行为;儿童会以这个人作为安全港湾,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当依附对象离开时,孩子会感到焦躁不安;依附的基本成分是母亲的关爱和认可,这是儿童信任和自信的基础,和母亲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儿童未来建立,维持并信赖亲密关系的基础。
婴幼儿依附的早期发展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
A.无分化阶段,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识别各种刺激,尤其对女性形象和声音敏感。
B.低分化阶段,社会反应开始分化,对熟悉的人更加敏感,但不具排他性。
C.依附形成阶段,开始和成人进行双向交流,婴儿能够根据父母的行动指导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一般出现在两岁半以后,表现为自我中心减少,能猜测行为的感情和动机,并采取行动影响母亲的行为。
2.2 安斯沃斯的依附理论
玛丽·安斯沃斯的著名“陌生情境测验”研究进一步拓展了鲍比的理论,她总结出三种不同的依附关系:
A. 安全型依附
这类儿童只要母亲在场就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会感到难过,但是当母亲回来后会很快得到安慰,并积极欢迎母亲的回归。安全型儿童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能够做到“适宜响应”的母亲更容易培养出安全型依附的孩子。这种风格的母亲会清晰的针对孩子的需要信号提供身体照料和感情需求,在孩子从事自己的事情时,能够给予足够的“自主空间”。
B.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附
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焦虑,对陌生人相当警觉,他人的关爱不能让他们平静下来。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反应非常矛盾,最初会跑向母亲寻求安慰,但很快又会对母亲的离开表示愤怒,并把母亲推开。这类儿童的母亲往往不具备适宜响应的风格,虽然这类母亲也会照料孩子或陪孩子玩耍,但这只是针对她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针对孩子的需要。
C.回避型不安全依附
这类儿童对母亲非常疏远,冷漠。母亲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返回时孩子也不特别高兴,经常会回避和母亲的接触。虽然他们也会探索环境,但很少会和其他孩子交往。这类孩子的母亲往往具有非卷入的养育风格,对孩子漫不经心。
3. 安全依附对人格阶段性发展的作用
在生命的最初三年里,安全依附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早年依附体验是学习与他人沟通的基础。
3.1 婴幼儿期(0-3岁)
这一时期安全依附的作用主要有三个:
A. 独立
安全依附的儿童能够独自从事探索行动,他们会逐渐形成一种自我心理表象,就是在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中,自己是被关爱的人。这种心理表象能够帮助儿童调节情绪,忍受分离的痛苦和焦虑。
B.自我知觉的萌芽
幼儿在体验了一段时间的安全依附后,会形成自己和母亲是两个相互分离但密切相关的人的心理表征。孩子会将母亲适宜性响应的行为逐渐内化成一种意象,从中获得安全感并发展成坚实的自我感。
C. 感觉运动技能的习得
有安全感的儿童更能够借助感觉来把握环境,并作出相关的行为。
3.2 学龄前期(3-5岁)
拥有安全依附关系的儿童更多的把时间用于探索环境,而不是反复确认母亲是否在场。他们在语言能力上也发展得更快。随着表达能力的增强,安全型依附的儿童自然会把词语指向自己最亲密的人,在与成人接触的过程中,成人为儿童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言语信息,使儿童获得更丰富的语言体验和交际技能。
3.3 学龄期(6-12岁)
这一时期安全依附的儿童与同龄伙伴和老师的关系更好,学习的热情也更加强烈。同时他们拥有更好的共情能力和交际能力,善于进行复杂的协商。
3.4 青春期(13-18岁)
拥有安全依附心理模式的青少年易于适应不同的交际情境,拥有自我情绪调节的技能和面对压力时的韧性。
3.5 成人期(18岁以后)
依附行为在儿童早期是特别突出的,但在人的一生中依附行为都是存在的。儿童时期保持的依附关系在成人期会发展成与配偶,恋人及友人间的其他依附关系。依附类型会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例如焦虑-回避型的人可能多次恋爱却难以获得快乐,或者因为害怕失去而过分屈从于伴侣。
4.依附形成的影响因素
4.1 内部因素
儿童本身的特点会对母子依附关系的形成产生影响。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和缓慢发动型。易带的孩子容易形成安全依附型,难带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焦虑-矛盾型,而迟缓的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型。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将儿童分为高反应性和低反应性两类。高反应性儿童自控能力强,较为温和,在陌生环境中显得更加敏感;低反应性儿童精力充沛,主动性强,不会被陌生环境所困扰,甚至会主动接近不熟悉的事物。
4.2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依附类型,养育方式和养育环境。安全型的父母能够及时响应孩子的需要,那么孩子会更容易获得安全感,并积极地探索外部世界;回避型的父母总是尽量回避亲密行为,给孩子制定严格的纪律,并加以监督。这类孩子往往自制力很强,对自己过度自信,对父母漠不关心;混乱型的父母基于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他人的不信任,常常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干涉,一方面对孩子表现出偏爱,另一方面又采用严厉的手段给孩子以惩罚,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父母的养育方式及其稳定性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内部工作模式。很多研究表明母亲的积极性情绪表达有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附型。婴儿早期发展的关键期内如果没有和母亲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结,那么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发展会受到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形成一种“无情感的人格”。童年阴影与不安全依附有着很大的关系。
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着儿童依附关系的形成。当儿童的反应方式与外界环境一致时,依附关系的发展就会趋向于积极和安全的模式;反之则会导致依附关系的扭曲发展或适应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