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保障情况说明(当前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时间: 2024-07-29 14:45:26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临沂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残疾人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事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我市残疾人权益保障在教育、就业、出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不利于残疾人生活水平提升和残疾事业发展。
一、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现状
一是落实助学补助政策。按照临沂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实施要求,河东区残联联合区教体局、区医院和天使特教学校,组建了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完善残疾儿童入学评估,“一人一案”解决适龄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问题,对小学至研究生阶段的残疾学生每年给予1000-3000元助学补助,同时实施重度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政策,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二是推动就业创业帮扶。在助残日期间,组织联系辖区企业参加市残联与市人社局联合开展的残疾人网上专场招聘活动,向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宣传招聘会信息;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2019年以来奖励残疾人个人创业标兵7名,残疾人致富能手3名;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剪纸技能、电商摄影技能等培训班,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改造。2020年河东区对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拉网式摸底调查,对符合条件的683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基础设施改造。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分别为肢体残疾人安装了太阳能、轮椅、两用椅、护理床等,为精神智力残疾人配备了密码工具箱、电源保护套、防撞护角等,为听力言语残疾人配备了闪光门铃、手写板等,为视力残疾人配备语音电饭煲、语音闹钟、盲杖等,切实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增加便利程度。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康复软硬件投入不足。目前,各级残疾人救助任务不断增加,而符合资质的机构却因种种原因不断缩减,远不能满足救助需求。河东区符合救助资质的机构仅有天使国际特教中心一家,但因规模小、设备更新滞后、师资力量缺乏、经费短缺等问题,难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受康复服务的目标。一方面,由于学校容载量有限,现入学学生需要较长时间排号才能入学,耽误抢救性康复教育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学校康复及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紧缺,仅有一线老师135人,其中特教教师54人,康复治疗师65人,难以满足888名学生的需求,残疾人救助需求和受教育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残疾人就业问题就业是残疾人民生之本,维护好残疾人的就业权利是残疾人维权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残疾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职业技能掌握有限、工作适应过程较慢,就业过程中渠道窄、难度大、就业率低等问题突出。据了解,部分用人单位、企业对安置工作不积极、不配合,严格限制招工年龄,年龄超过40周岁的女性残疾人、超过45周岁的男性残疾人,就业困难进一步增大,即便能够就业的残疾人也存在收入偏低、工作稳定性差的情况。此外,残疾人普遍存在自身认识偏见,认为残疾即残废,没有为其充分提供参与社会发展的“机会”,人为地切断了残疾人依靠自己奋斗的渠道。
三是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家庭和社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便利残疾人生活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条件。而当前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配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与残疾人实际需求相吻合。而且在残疾人走出家门后,不论是城市道路,还是车站、商超、医院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还不够齐全,对残疾人出行及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
三、对策建议
一是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建设。鼓励高等院校扩招特殊教育师范类或康复治疗医学类大学生,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技能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和培训力度,落实特殊教育津贴。降低救助机构门槛,加强“医教结合”,鼓励有能力的医院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特殊教育学校。
二是加大残疾人就业帮扶力度。加大职业教育力量,培训残疾人劳动就业技能,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进一步鼓励残疾人个体创业,在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条件,放宽信贷门槛。帮扶农村残疾人生产自救,拓宽就业渠道,巩固发展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辐射带动残疾人发展特色农副业。
三是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根据残疾人家庭环境的不统一性,需要针对不同的残疾人家庭去定制特殊的无障碍设施器具,让残疾人在家庭生活中能更好的完成自理自助。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依靠信息技术赋能城市无障碍发展,借助科技力量优化无障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