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泊船瓜洲解释(《泊船瓜洲》王安石)

时间: 2024-10-08 10:15:28

站在诗人的视角 还原诗歌的画面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作品创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

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

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

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全文通篇翻译: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逐句深度鉴赏:

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尤其贴切。既写了大江阻隔不能归去的遗憾,又写了因能回家而产生的兴奋喜悦。

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1037年(景佑四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很远情。钟山恍若阻隔不了他对汴京的怀念,实则心系朝廷感情很深。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江岸的美景:和煦的春风又给江南披上了嫩绿的新装。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寓出了南朝以来分裂的局面延续百年之久,在这样情况下,即使能回乡,也只徒增惆怅。

末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以设问的口吻勾勒出明月清辉照耀下诗人精神如沐的境界。虽然“只隔数重山”,但因为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景色宜人,所以觉得远近皆可行;因为有“明月照还”,夜色清朗,故感到故乡之近在咫尺。只有融情于景、寓情于景,远近皆可写,明暗都适宜才能描绘出思乡之魂灵,意境深邃而美妙。

整首诗以游记的形式展现,但在简洁的笔触中,却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江水、山势、春风、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家园的深深思念和归乡的急切期待,展现出游子远行返乡的普遍情感。诗的意境深远,语言简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北宋后期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改革措施具备了近代变革的特点,显示了他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决心。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具有突出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散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欧阳修曾赞扬他的文章:“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王安石的诗歌散文各体兼擅,他的诗“学杜得其瘦”,以杜甫为学习对象,形成了“瘦硬通神”的诗风。他的诗文语言瘦硬刚健、刻露劲健、意态刻画粗犷老苍等,为后人称道。

“泊”字飞花令

泊舟古岸傍,松柏日已煦。

泊舟板桥口,月出溪水绿。

泊舟沧江岸,身轻一鸟过。

泊舟桃花口,不见桃花树。

泊舟仙人房,仙人遁无影。

泊船光口荐晨炊,野饭匆匆不整齐。

泊水沈沙族类丰,外缄顽壳力难攻。

泊堤小艇迎人渡,入水闲云伴鹤飞。

泊船在处即吾家,鲜得熸烹爨有槎。

泊向小孤缘爱石,望从青草别名湖。

泊船不见题诗客,楚水吴烟自淡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