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来历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及各式风俗的由来)
时间: 2024-08-08 08:45:21
元宵节的起源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农业社会新年假期的最后一天,欢庆元宵夜后隔天一切恢复常态,因此又叫小过年。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大将周勃在正月十五平定“诸昌之乱”,汉文帝为了庆祝,每年元宵节都会出宫与民同乐,并祭祀上天祈求国泰民安。
元宵节的风俗
看花灯元宵节的趣味,就是各种花灯的呈现。各大庙宇也都会举办热闹的灯会活动,挂满平安灯,制作各种各样主题的花灯,并举办竞赛由民众票选,吸引来人山人海。
猜灯迷
元宵灯会的娱乐节目则是“猜灯谜”。猜灯谜本是读书人之间的斗志活动,南宋时有好事者在元宵节把谜语写在纸条,贴在灯笼上供人猜谜,因为好玩有趣,老少皆宜,立刻蔚然成风,演变成有奖征答的趣味活动。
灯谜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但在创作上不但有讲究“语圆”、“意明”、“体备”等原则,而且至今已经衍生出数10种格式,通常会注明在谜题后供人参考。以常见的“卷帘格”来说,就是要把谜底由下自上的倒过来读,像珠帘倒卷一样,例如“九千九百九十九”(猜成语一句),卷读为“失一无万”,倒过来正读就是谜底“万无一失”。
灯谜发展至今,已经衍生出数十种格式,如卷帘格、燕尾格、摘匾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凰格、素心格.....
盐水蜂炮
除了花灯和猜谜,元宵节在各地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
盐水蜂炮,这习俗源自清朝光绪七年,盐水一地长年饱受霍乱肆虐,居民十分恐慌,向当地武庙供奉的关圣帝君祈求解灾救难。关老爷托梦要在元宵夜坐轿出巡,并指示信众跟随沿路施放鞭炮。绕境到天明就可将邪魔赶走。信众依照依法照做果然灵验,从此变成每年元宵节的固定活动,阵仗也不断扩大。
盐水风泡通常是在元宵入夜后进入高潮,持续到凌晨天明才结束。全副武装的轿夫扛着神教在大街小巷穿梭,所到之处,蜂炮四射,好像身处枪林弹雨的战场。特别是经过沿路商家搭建的各种各样的大型炮台,更有万箭齐发的震撼场面。
孔明灯
正月十五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点天灯,天灯又称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发明,作为军事通信用途,被公认为热气球的始祖。天灯的主体是用竹篾做支架,再用宣纸或油皮纸糊成体方口圆,底座的中间绑着一块沾着煤油的布或一层金纸,点燃后,热空气使得主体膨胀,天灯就冉冉上升。
清朝道光年间,福建安溪的农民陆续移民到平溪、十分10分等山区开垦,但因为入夜后常有平铺族原住民盗匪骚乱,村内只留下了壮丁留守,老弱居民则暂避深山。等盗匪退退去,壮丁就会施放天灯,示意老弱居民返家,后来即逐渐演变为元宵节祈福的活动。
现在的元宵节很多游客涌至平溪,在天灯写上各种各样的愿望,然后施放升天祈福。入夜后站在群山环绕之间,静静欣赏着天灯随风飘扬,这样的许愿方式非常别致。
吃元宵
北方人称“元宵”,是用竹筛摇滚而成的圆形;南方人称“汤圆”,是用手搓揉成圆形。早在唐代就有它的记录,称作“粉果”,宋朝称为“圆子”或“团子”,明朝永乐时代后才称为“元宵”。
元宵大多以甜的口味儿为主,馅儿切成小块后,放在装有糯米粉的竹筛内滚成圆球。煮出来的汤头比较浓浊。汤圆的做法像包饺子,必须先把内馅儿塞入,馅儿料有荤有素,汤头比较清爽。汤圆或元宵的馅料千变万化,在中国各地的吃法也不尽相同,著名的有苏州的五色汤圆、南京雨花石汤圆、山东芝麻枣泥汤圆、广东四式汤圆和上海擂沙汤圆、酒酿汤圆、蟹粉汤圆,四川的赖汤圆、心肺汤圆,江浙的藕粉汤圆,台湾的豆沙汤圆、咸汤圆等。
猜猜灯谜:一枝红杏出墙来。(猜疑人物)
朝辞白帝彩云间。(猜一物)
门庭若事。(猜1字)
三人同日去看花,百友相逢共一家,禾火二人相对坐,夕阳桥下一对瓜。(猜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