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史记》:扁鹊诊病蕴含着的哲学理念)
时间: 2024-08-09 13:30:23
在司马迁的笔下,扁鹊是个充满神话特质的人物,是先秦良医的集合形象。他的医术是精湛的,善于运用望、闻、问、切诊断病情,治疗了一些疑难杂症。诊断人体疾病也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本人在阅读《扁鹊仓公列传》时,虽不懂扁鹊的医术,却隐约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理念。
望、闻、问、切,体现出实践的观点
扁鹊诊病的方法就是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司马迁记叙说,扁鹊的“望”的技术很高超,因为得到长桑君的神药,肉眼胜过当今的彩超仪器,能看清病患的五脏六腑,这确实是神话了。但扁鹊在诊病过程中善于将病症与“秘籍”中记载的医案相对比,迅速地诊断与医治,体现出实践的观点。
扁鹊给赵简子诊病,赵简子已经不省人事,昏睡五天了。
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
扁鹊通过望、闻、问、切,马上判断出血脉正常,没有大病。联想到赵简子的症状与长桑君所给的秘籍上记载的秦穆公的症状一模一样。而且重要的是赵简子是晋国把握军政大权的国政,与当年的秦穆公一样忧劳国事,体力透支。
果如扁鹊判断,赵简子像秦穆公一样,大睡七天后醒来;与秦穆公一样,做了一个到天上见天帝的美梦;与秦穆公一样,天帝还告诉他有关历史发展走向的谶语。
如果拂去表层的神话的面纱,扁鹊用100多年前的医案正确判断了赵简子的病症,这是又一次实践的尝试。
望、闻、问、切,就是这样经过反复实践、验证、总结出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的。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的观点,虽然扁鹊们没能意识到这就是实践论,但他们确确实实在实践中创建、丰富、发展了中华医学的理论。
透过现象看看本质
《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两个正好相反的医案,一个是虢国太子已经“死了”,扁鹊让他起死回生;一个是自我一点没有感觉的齐桓公午,在短短时间内就宣告不治。这两个医案说明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性。
扁鹊路过虢国,听说太子死了。救死扶伤的责任感驱使扁鹊上前一问。中庶子介绍: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阴阳交错失衡,就造成内脏受损,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这次诊病只用了“问”,就断定了太子是患了“尸蹶”症,是假死。所以立即让人通报国君,赶紧抢救为时不晚。在扁鹊与徒弟的及时抢救下,采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终于使虢国太子起死回生。
扁鹊到了齐国,齐桓公午(桓侯)热情地接待了他。扁鹊不忘自己老本行,“望”了桓侯,说了句话让主人很不高兴: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腠理,指皮肤和肌肉的交接处,即身体的浅表。桓侯不高兴地说:“寡人没病!”扁鹊走出宫门后,桓侯对身边的人说:“医生喜爱功利,想把没病的人说成是自己治疗的功绩。”
责任感使扁鹊过了五天又去见桓侯,“望”了桓侯,知道其病情加重了,劝说桓侯:“您的病已在血脉里,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后,桓侯更不高兴了。
又过了五天,扁鹊急匆匆地又去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肠胃间,不治将更深侵入体内。”桓侯用不肯答话表示自己的不满。
过了五天,扁鹊又去,看见桓侯转身扭头就跑。桓侯派人问他跑的缘故。
扁鹊说:“疾病在皮肉之间,汤剂、药熨的效力就能治愈;疾病在血脉中,针刺和砭石的效力就能治愈;疾病在肠胃中,药酒的效力也能治愈;疾病进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无可奈何。现在国君疾病已进入骨髓,我不要求他治疗了。”
五天后,桓侯患了重病,派人召请扁鹊,扁鹊已逃离齐国。桓侯没多久就病死了。
现象和本质属于 认识论 中的一对哲学范畴。其中现象是人能够看、听、闻、触摸到的。虢国太子的假死、桓侯疾病的步步深入,这就是现象。但人们往往被假象所迷惑。扁鹊等良医的高明就在于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质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无法通过人的感观感知的,需要经过人的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桓侯的医案也告诉我们,大到社会事物、小到个人健康,如果出现问题,是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正确的态度是要重视这些表象,研究、揭示其的本质,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不要犯桓侯的错误,病入骨髓,悔之晚矣。